迈巴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 [复制链接]

1#

过去,如果笔者在路上看到奔驰AMG或者宝马M的标识,会对他们肃然起敬,谁会不喜欢这些看似平凡、实则蕴藏着无穷动力与性能的西装暴徒呢?可如今,再在路上看到这些铭牌时,我得花上好久才能分辨出,它到底是不是一台“真货”?

我的同事张杭天曾经在一篇文章中,针对当下的汽车营销作出过如下评价:“少一些套路,多一份真诚!”。同样,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当下汽车产品的“运动化”开发和设计套路中。

现在汽车产品的“伪运动化”越来越普遍了:各种运动外观套件层出不穷,消费者获得AMG、M等标识的门槛显著降低,更多平民化品牌也在积极探索“原厂个性化选装包”的产品细分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伪运动化”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新的产品创新思路呢?

首先,还需要“硬核”性能车吗?

在《TopGear》十八季的最后一集节目中,RichardHammond试驾了F10宝马M5,他对这台匹马力的V8野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回到演播室之后,Jeremy与James向Richard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一台宝马d已经足够优秀的时候,人们是否还需要选择一台宝马M5?”而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正是“伪运动”开始“猖狂”的原因之一。

简单来说,人们仍然需要“日常”车型的高性能版本,以此来满足自己“扮猪吃老虎”的独特癖好。只不过,这个需求正在逐步下降,因为在面临“鸡头凤尾”这一选择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在这条尾巴越来越容易被触及的当下。

以大家十分熟悉的高尔夫GTI为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将欧洲小跑车“埋葬”的正是以GTI为首的一众性能钢炮,出色性能与日常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精准地戳中了那些只买得起一台车的用户痛点。可如今,这些曾经令无数车迷为之疯狂的小钢炮们,也正在面临夹缝求生的局面。

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于B级车,在高尔夫GTIMK6盛行的时候,主流B级车的主销车型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其23.58万的售价,而高尔夫传承的运动基因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车迷为之买单。可当时间来到一众主流B级车起价不到17万,20万出头就能买合资B级车顶配甚至豪华品牌B级车的当下,价格依旧“坚挺”的高尔夫GTI,便逐渐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情怀车。

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凤尾?这其实很好解释,当你花上二十六七万落地一台高尔夫GTI的时候,你需要向别人解释,“它有2.0T高功版引擎所以加速更快,它有XDS差速所以过弯更爽……”可在别人眼中,你只是买了一台高尔夫而已,这听起来并没有你邻居用不到18万买的那台丐版本田雅阁更有面子。而当你面对一台宝马M5与同价位奔驰迈巴赫S或者玛莎拉蒂总裁的时候,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

除此之外,向往“硬核”性能车的各位还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性能过剩。当你开着一台兰博基尼AventadorLP-4Superveloce在淮海中路上蠕行的时候,你不会在意没法释放身后的匹马力,因为你只是在用兰博基尼大牛的身份炫耀自己。可当你开着一台奔驰E63AMG载着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你和你的车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该如何尽快地把我的后胎转化为烟雾。”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完全释放它的动力,同时还不吃罚单的地方。即使在山路上,你也无法尽情的享受,因为你正“沉浸”在一旦油门踩得太深你就会跌落山谷的恐惧之中。赛道或许是你唯一的选择,但在那些极度毁车的沥青路面上,你真的忍心把自己的爱车推到极限吗?

所以,同价位车型的打压、城市道路的性能“封印”,以及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这三者便成为了性能车继续发展的限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车企开始运用“伪运动”理念,继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运动”需求。

那么,如何呈现“虚假的运动感”?

虽然那些我们热爱的“硬核”性能车正在逐渐消失,可相应的,市面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运动套件”,而这种“伪运动”的方式便成为了各家车企抓住“个性消费者”眼球的方式——从“高性能”变为“高性能态”。

我们先从“高性能态”比较成熟的豪华品牌开始聊起,虽说在第二阵营豪华品牌行列中,你也可以看到凯迪拉克V、雷克萨斯F-Sport、捷豹路虎S/SVR等高性能系列,但最具代表性的依旧要属BBA三驾马车——奔驰AMG、宝马M与奥迪RS。虽然他们依旧在推新最为纯正的性能产品,但不知不觉之中,这三块铭牌早已开始向下渗透。

先从运动气息最为浓重的宝马开始,早在三系还处于E90阶段的时候,华晨宝马就为i的顶配冠上了M运动版的头衔。而当三系进入F30时代之后,宝马更是直接将M的三色标下放到了i等低功率车型之上,并冠以MPerformance运动套件的名头。不过,与MPower系列车型不同,MPerformance并非由宝马高性能部门MGmbH设计,只是在轮毂、大包围、排气管、座椅、方向盘、挡把头等位置进行了运动化设计而已,并无性能方面的提升。

而在“伪运动化”命名方面,AMG占据了更大的优势。曾经的E级只有E63AMG这一个高性能选择,可在最近几年,大家还会在AMG的产品目录上看到E53和E43的身影,而在紧凑级车型中,还有出现AMGPackage套件。由于奔驰的常规车型命名均包含三个数字,所以只有两个数字的“小AMG”车型会显得更加独特,而宝马只能靠字母M的放置位置来显示不同程度的运动化,比如iM与Mi。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虽然是三者中运动基因最为薄弱的品牌(量产车范畴内),但奥迪的高性能分级是最早开始的。早在上世纪末,奥迪便从RS系列中分裂出了性能稍有减弱的S系列,以提供更加丰富的高性能选择。当时的S系列车型同样由奥迪的高性能部门QuattroGmbH打造,可惜之后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坚持。而在普通车型上,奥迪同样拥有仅仅升级了外观与内饰的S-Line版本车型。

而在国内普通合资品牌方面,这一切就显得淳朴得多。大众的R-Line、别克的GS、雪佛兰的RS与Redline、本田的TYPE-S,以及新晋的福特ST-Line,这些都是合资品牌中专注外观的“运动系列”:特别的铭牌与刺绣,更具运动感的外观与内饰设计,仅此而已。与豪华品牌最低级别的运动化版本相同,这些车型同样仅仅专注于对外观的运动化升级,并为涉及性能方面的提升。

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雪佛兰和福特。以雪佛兰新上市的科鲁泽为例,该款车型甚至已经没有普通版本的车型了,只有RS与Redline两种运动外观设计风格,可谓是将“高性能态”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合资品牌。而福特的ST-Line则更进一步,它是同级唯一改动机械部分的品牌,但是将车高降低10mm也几乎是这个级别在成本可控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极限。

难能可贵的是,以往对于个性运动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