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不仅不无辜,还在勇闯天涯,滚滚向前。
最近,旅行圈又出了一个骗局,很多人在旅行社、朋友圈买了元,2大1小从杭州、南京、上海、无锡、合肥往返三亚,再加3晚亚特兰蒂斯住宿的产品后,爆仓了。
所谓爆仓,自然是消费者们买了旅行商品但无法出行,甚至付出去的团费都不一定能要回来。
又是一模一样似曾相识的套路。
这个商品很早就有了,好像4月份就有看到,4、5、6月也有不少人还真出息,且都安全回来了,玩的也挺好。
但到了7月,开始集中出事儿了。
还记得那个布拉旅行吗?还记得那些个XXX住一年民宿卡吗?都是一样的套路,一开始人少的时候就是贴钱都让你出行赚口碑,为了钓后来更多的大鱼。
在嬉游的后台、我自己的朋友圈,有好多读者问过我这个商品。我统一的回答是有很大的坑!非常不建议入。
我甚至为此找过亚特的朋友,详细了解情况。亚特表示压根没有和这家旅行社合作过。
不过当初我们也并没有很在意这个事情,只是觉得大概率组团社又在*吧了。旅行从业者的*性一直较重,*核销、*购物、*地接、*供应商临时降价......
赢了会所装爷,输了下海干活。
在今年4月的时候,亚特自己就有出过一个商品,双人杭州、南京、重庆、广州、贵阳往返三亚机票,外加2晚亚特酒店元起。
所以如果单按照4月价格来说,元(贵了),多了一晚住宿和一张儿童机票,勉强也算是在合理区间。
5月、6月的价格有所上涨,估计还能通过收新客人的钱,赔老客人的差价,勉强达到一些平衡。
而一旦是到了7月,不仅仅机票、酒店的差价更大了,亚特还各种满房,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和庞氏简直一毛一样。
今天的文,随便闲聊几句。我知道大家都爱看八卦,今天嬉游君就来好好聊聊旅行社的那些个瓜。
跨省游开了,跟团游的限制也少了,看清楚一些,挺好。
在这次的“勇闯天涯”里,主要有三个角色:批发商、组团社、消费者。
批发商
批发商会包机、切酒店,但一般不直接向公众出售旅游产品,toB(组团社)居多。它们靠量大拿到好成本,靠好成本拿到量大。基本和航空公司是按年谈班次、和常用目的地酒店也是谈批量折扣。
批发商的核心价值:价格低、价格低、还是价格低。
组团社
组团社主要是找线路,收客人,再把客人交给线路。中青旅、凯撒这些就是组团社,他们的核心是有客户资源。
这次浙江、江苏、上海,有10多家组团社牵涉其中。
消费者
消费者最容易解释了,买了这些商品的人。
一般的旅行团的服务流程是:游客—组团社—批发商。
1)批发商的*性
做云南、泰国的批发商,最爱*。
最简单的,*购物、*自费。稍微复杂点的,*核销(用户买了不去)、*期货(酒店、机票的临近降价)、*补贴(最近各地*府对旅行有所补贴)。
比如某地6天接待成本,挖生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就是报价,低的这就是坑,靠*。
之前那么多的云南、泰国负团费团,都是这么来的。
这次亚特出事的源头,其实就是云南的一家三流非知名批发商。
他们*什么?*你去三亚后进免税店,用了它们给的优惠券,就有返利了;*你住了亚特后,会额外订旅拍或者其它收费产品,有回扣拿了;*疫情反复,你可能不出行;*机票、酒店临时调低价格。*......
总之,把之前云南玩的那套,拿来了三亚。
但三亚,不是云南。今年的三亚也不是往年的三亚,你见过往年暑期三亚是旺季的吗?但今年是!
2)组团社的侥幸
我是真没想到,除了游客外,还有那么多(总共10多家,浙江就有5家)组团社中招。其中不乏旅行圈的“老江湖”。
而且目前看起来,它们才是损失最大的。一方面钱给了上游供应商暂时还拿不回来,另一方面要向下赔付消费者。
只能说疫情久了、压力大了、半年没做生意了,连最基础的判断都不会了。
再或者,明知有坑,但总抱着侥幸,不至于暴雷那么早,自己不会是庞氏骗局被骗进去的最后一个。
这明显是被上游批发商割了韭菜。
被割韭菜也别叫,最终被坑的,都是那些想赚钱的帮凶(正规旅行社)。我觉得这只能怪自己,被侥幸蒙蔽了双眼。
很多旅行从业者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既然做旅行社的本质是为了钱,那么钱从哪里来?其实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从用户的手里割是割,从组团社的手里割也是个割,只要不是假钱就行。
3)消费者的贪婪
什么样的消费者会去买往返云南、泰国。就同样也会买这个三人往返三亚住亚特、住艾迪逊。平均一下也就一个人,在暑期明显的违反了价格规律。
我一直觉得,价格太低必有妖,暑期的亚特一晚都奔到+了,怎么可能会让你住3晚,机票还含了。
这类情况以后会一直存在,聊聊怎么避免吧。
价格太低必有妖,事出反常有蹊跷。
如果你买的旅行产品,是汇款(转账)给到私人的,没有发票提供的,不签旅行合同的,价格也明显不太正常的,就需要多留一个心眼。
旅行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20%的,广告铺天盖地各种拉人头给返利的,基本都有大问题。
除了资源方,不要买任何其它二次预约的商品。
这个飞猪是踩过坑的,4-5年前的双11,各种二次预约的旅行度假产品(机票+酒店),都是旅行社提供的,现在早没了。
为什么呢?旅行社不是资源方,根本控不住酒店和航司。消费者都想旺季出行,航司酒店想旺季涨价,这本就是悖论。而旅行社又搞不定资源方,也搞不定消费者。
这也是为什么酒店目前做了大量的二次预约,航司也卖了很多二次预约(随心飞套票)的原因。但是旅行社,根本做不了。
旅行社出的二次预约商品,多半有坑。
找个备胎,承担风险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风险从来都不会消失,只会转移。与其直接和旅行社、资源方购买旅行商品,不如找个备胎中间商。
例如你在飞猪交易,钱在支付宝上,不核销谁都拿不走。
再例如你在携程交易,钱也是携程先收的,携程会供应商的把控力绝对比你强多了。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大家需要抑制自己心中的贪婪和欲望。
暑期这么低的三亚价格,是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有问题。只是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都可以火中取栗。
最后,我搜了一下关键词,朋友圈里还有好多旅行从业者推了这个商品没删圈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一个旅行从业者都还看不清楚这个商品,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做旅行。
关联阅读:
元真能住一年的民宿?我劝你善良
风险提醒!你看到的是旅行特价,它们看中的可能是你的本金
每个被骗的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
如果你喜欢旅行,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