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通过艺术教育,
孩子就能获得
创造力、视觉能力、造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等多项能力,
真是这样吗
?
其实不然,
关键还是看你的孩子学的是
哪种艺术教育
?
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向
有着不同的作用,
有原则有目标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
家长需要做的是
为孩子选择符合其自身发展和未来需求的
艺术教育方向
!
科学教育致知,
道德教育励心,
艺术教育陶情。
完成圆满之人格,
三者各有其任务。
——丰子恺《艺术教育》
所谓艺术教育,丰子恺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讲义集里以非常精炼的方式作出解释——科学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励心,艺术教育陶情。
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陶情”,是关于美的和情的教育。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它本身也从“陶情”这一目标中分离出来,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
比如,某些机构倡导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些说自己能够提升孩子的绘画技能,还有些说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像美国大热的STEAM教学,更是将艺术教育作为统整手段,运用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项学科教学中。
那么,艺术教育真得有这么多用处吗?
通过艺术教育,孩子就能获得视觉能力、创造力、造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等等?真是这样的吗?
从某种意义艺术教育确实可以实现对孩子诸多能力的培养。
但是,艺术教育的作用是由其目标或愿景决定的,也就是说,基于不同目标或愿景的艺术教育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
如果家长有疑问:艺术教育有什么用?实际上,在这之前,应该先问:我的孩子学的到底是哪种艺术教育?只有搞清楚了孩子所学的到底是哪个方向,才能真正弄明白孩子通过这类艺术教育学到什么以及获得什么?
回顾国内外艺术教育史(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仍然是视觉类艺术,传统称之为美术),我们基本能够看出艺术教育的演变。
目前为止,艺术教育到底演变出了多少种面貌?它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什么?分别能够帮助孩子在哪方面成长呢?
今天我就为大家拨开这些纷繁的面貌,给家长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艺术教育方向提供参考。
姑且将下面要谈到的五种艺术教育方向分成五个流派,以便大家更好地识别它们的特征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需要声明的是,虽然我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作用分开来一一独立描述,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任何一堂艺术课程往往是集结多项艺术教育目标的混合体。
顾名思义,实用派的艺术教育目标是非常务实的,志在为未来工作和社会需求而准备人才。
这些人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个职业称呼——美工。
百度百科上解释,美工,就是对平面、色彩、基调、创意等进行加工和创作的技术人才。这个“技术”二字,正好微妙地反映社会对于艺术的看法。
除却那些“看不懂的玄乎其玄的艺术家”,在中国社会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学习画画是一项“技术活”,儿童学习画画就是让他学个特长。恩,“特长”二字是不是仍有技术的味道?
这种思想根生蒂固,以至于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大量儿童艺术机构和学校看到以下的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这些画作先不谈色彩上好不好看。简笔画的海鸥,船形的拼图方式、楼梯的位置,纱网捕鱼的构图比例,都是非常相似的。授课老师“良苦用心”,一切都为孩子们想好了,他们只要照着画就可以。
这个已经算好的了,下面这个几乎能算的上精确模仿:
▲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这些儿童画作虽然色彩上没有那么花哨,比较舒服,但长颈鹿的形态和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头的方向、脖子弯的程度,两个手抬起来的方式,基本可以断定的,老师是让孩子照着画的。我通常将其称为引导过度。
长颈鹿这个例子还是出自一个国外儿童艺术教学的网站,可见模仿教学法也并非国内独有。
如果我说这种“实用派”艺术教育思想是西方工业革命18世纪的产物,大家是什么感受?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美术人才以提高工业产品外观质量的重要工具,这种教工人快速制图的教学方法孕育而生。
其实它并非全然不好,关键还是看用在了哪里?如果用在工业设计、建筑制图等成人教育培训上,我觉得没有问题,但用在儿童教育上,就值得反思了。
如果你的孩子小于十二岁,这一派就不要学了。著名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他的《创造与心智成长》著作里解释地非常清楚:
“那些习惯于模仿而不善于创造性自我表达的儿童,他们宁愿一生沿着固定的模式生活。他们不能迅速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但却试图依靠他人作为最简单的方式。”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思考创造性自由表达出来。
这一派的发起人坚信,儿童和成人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儿童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有愿望有需求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对象。儿童的成长以及他们的艺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
儿童是有能力在自我创作中捕捉到东西的,实际收获远远比老师教授的要多。教育者不应该干涉这一自然过程,更多的职责是陪伴和鼓励。
因而,自由表达派在教育理念上通常更加强调儿童艺术创作的过程,而非作品结果。
比如我们以前提到的鸟居昭美的书《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就是这一派。鼓励孩子自由绘画,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在于“听”而非“教”。
以下是在同一节课上,以自由表达为目标,三位小朋友创作出来对于《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的作品:
▲图片来源于作者所在授课机构。这些作品出自同一堂艺术课程,课程目标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目标。
第一位小朋友绘画出了故事发生的农场的整个场景;第二位小朋友却是想要让母鸡战胜想出自己的狐狸;第三位小朋友重在创作母鸡漂亮的外表以及交新朋友的新故事。
教学方向上也是完全尊重孩子的理解,而非强行加入成人的固定画面引导。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去捕捉自己内心的东西,并逐渐成长。
如果按照这一理念引导得当,家长可能会得到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你的孩子无论是三岁还是十三岁,面对一张白纸也能“无所畏惧”,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作为艺术老师,我是非常推崇家长可以在家鼓励孩子多画画,而且是自由地画画。谨记:对孩子艺术创作过程的充分尊重,就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如果说自我表达派是以儿童为中心来思考艺术教育,那接下来要谈的就是以艺术本身来思考艺术教育方向的。
我常跟人开玩笑说,如果艺术老师没能让孩子在视觉能力得到提高,那就是“耍流氓”。
所谓视觉能力,虽然在这里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但基本可以用来解释视觉类艺术教育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教育的根本差别。
学习音乐除了陶情外,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是节奏和旋律,如何欣赏古典乐章;诗歌除了陶情外,能够让孩子感受文字韵味和规律;那视觉艺术呢?除了陶情外,它又能带给孩子什么呢?
艺术本位派的教育者们,可不满足于让孩子仅仅实现自由表达,他们认为艺术形式的感知、想象和创作也是很重要的,如何提高孩子们视觉能力才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他们的学科本位思想,影响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大致将艺术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艺术语言
需要充分了解和运用艺术语言,比如颜色、线条、形状、肌理、比例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原理,都是孩子可以学习和运用的对象;
第二,材料与工具
需要娴熟地处理材料和工具,不止是使用纸和笔画画,孩子需要感知不同的材料,并懂得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的特性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艺术鉴赏
欣赏和观看艺术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艺术鉴赏,孩子应该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
第四,艺术史
理解艺术史和艺术价值。教会孩子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待艺术,通过理解历史脉络,能够影响孩子从艺术中获得意义。
艺术本位派有着很强的“专业”情结,他们认为孩子们学习艺术,就应该教会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和思考。
再举个例子,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就是一本很系统地讲解从艺术知识本身来做艺术教育的书籍。我们看看它的书籍目录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于《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可滚动并点开大图阅读。
另外,国外不少KID’SART网站,也是非常注重孩子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他们的教育思路通常是从材料开始展开的。
▲图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