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因受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全球供应链短缺的影响,奔驰决定自0年4月日起对部分在售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格进行调整。
奔驰部分车型售价调整明细表
本次价格调整主要是针对进口车型,其中包括E级敞篷车、轿跑车,CLA猎装车、E级轿车(含插电混动)、C级轿车、S级轿车以及GLS、GLC等车型,同时AMGC43、G63、E53等车型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迈巴赫GLS
迈巴赫GLSMATIC礼尚版车型售价突破万元
迈巴赫S级涨价幅度最高
价格调整范围方面,S级轿车、GLS以及AMGG63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3%,迈巴赫GLS车型涨幅超4%,其它车型的价格上涨幅度均在0.9%-1.5%之间。
具体来看,价格上浮最大的是AMGG63车型,该车价格由47.80万元上涨至55.40万元,价差为7.6万元;价格浮动最小是CLA00Coupe和CLA00ShootingBrake车型,其价格只上调了元。此外,E级插电混动车型没有调整价格,但取消了奔驰智能充电墙盒。
0款奔驰C级改款C60轿跑车
0款奔驰E级二次改款EL时尚型轿车
来看具体车型,目前国内在售进口C级轿跑车价格最高上涨元,调整后售价为35.08万和38.48万元;进口E60时尚型运动版车型售价上涨元,售价由43.36万上涨至43.88万元、E60豪华型运动版上涨元,售价由45.90万调整至46.48万元、E运动版上涨元,售价由51.54万提升至5.18万元;国产EL时尚型上涨元,售价由47.39万调整至47.88万元、EL豪华型上涨元,售价由49.9万元调整至49.88万元。
0款奔驰S级SL商务型
国产GLCL4MATIC动感型臻藏版车型价格上涨元,现售45.48万元、GLCL4MATIC豪华型上涨5元,售47.68万元;进口GLS4MATIC车型上涨3.39万元,售价由.41万调整至.80万元、GLSMATIC时尚型上涨3.74万元,售价由.86万调整至.60万元、GLSMATIC豪华型上涨4.4万,售价由18.66万调整至13.90万元。
S级车型中,SL商务型上涨.96万,售价由91.7万调整至94.68万元、SL豪华型上涨3.45万,售价由.83万调整至.8万元;SL上涨3.79万元,售价由.89万调整至11.68万元、SL4MATIC上涨4.05万元,售价由13.83万调整至17.88万元、SL4MATIC上涨5.77万,售价由.11万调整至.88万元。
0款AMGG63
AMG系列车型中,CMATIC轿跑车上涨8元,售价由63.8万调整至64.68万元;G63上涨7.60万,售价由47.80万调整至55.40万元;GLCMATIC轿跑SUV上涨7元,售价由68.8万调整至69.58万元、GLCMATICSUV上涨9元,现售67.08万元。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本次价格调整当中,S级轿车和GLS车型(含迈巴赫)涨幅最高。01年,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全球交付超40万辆,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5%,下滑主要受到芯片短缺影响。不过,虽然销量有所下滑,但奔驰的高端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较高,从而促进品牌整体利润的提升。据悉,迈巴赫、AMG、EQ系列、奔驰S级等高端车型,在去年的年销量增长了30%,本次价格调整,高端车型再次“冲锋在前”。
今年,奔驰将加大新能源产品投放力度
按照规划,0年,梅赛德斯-奔驰将立足中国市场推出1款新产品,包括8款纯电及插电混动车型。同时,梅赛德斯-AMG将迎来55周年,梅赛德斯-AMGSL63等性能车型将陆续上市,首款梅赛德斯-AMG电动车型——梅赛德斯-AMGEQSMATIC+的到来也将加速品牌电动化的步伐。
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车企生产成本上涨
目前,全球部分地区局势紧张,芯片供应短缺,汽车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近两个月以来,包括小鹏、蔚来、零跑、哪吒、飞凡、极氪、极星、比亚迪、广汽埃安以及特斯拉在内的多家车企宣布上调产品价格。
去年年末四部委宣布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退坡30%
究其背后原因,第一是补贴退坡,去年年末,财*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表示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01年基础上退坡30%,0年1月31日后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给予国家补贴。新*于0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LME期镍价格疯涨
第二,新能源车关键金属材料价格大幅上涨。0年以来,和新能源车相关的重要原材料价格均创造历史新高,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镍单日涨幅超过70%,0年以来涨幅达到90%,收盘价突破5万美元/吨。3月8日期镍价格一度触及10万美元/吨关口,日内最大涨幅接近%。
自01年4月以来,镍库存持续下滑,从6万吨下降至如今的7.7万吨,这也造成了LME期镍价格持续飙升。另外,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三大镍金属生产国,受近期地区局势紧张影响,也是造成镍价格飙升的催化剂。
数据来源于网络
除了镍资源外,电池级钴、碳酸锂价格也在飞速上涨,01年1月电解钴现货均价为7万元/吨左右,现如今已经突破54万元/吨,涨幅达%。同样,01年1月碳酸锂价格在5万元/吨左右,而到今年3月,均价涨至50.04万元/吨,翻了10倍。
不止如此,只要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锰、锌、铜、铁、铬、铂等其他金属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国内钢材期货价格也从00年4月约0元/吨,上涨至元/吨。
汽车芯片严重紧缺,价格也大幅上涨
除了“三电系统”核心原材料外,汽车的智能大脑—芯片,也出现了严重短缺的问题。据悉,目前汽车产业短缺的芯片种类主要包括主控芯片MCU+功率类的电源芯片、驱动芯片,其次是信号链CAN/LIN等通信芯片。
一般半导体厂家涨价幅度预计在0%-30%左右,而在经过有心人故意为之,囤货、炒作之后,芯片价格有可能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核心芯片就暴涨了倍,很多厂商都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天价”成本。
拥“芯片”自重是一方面,另外受到近几年疫情冲击,芯片出货周期也延长很多,比如正常拿货周期可能会是6个月,而如今已经延长到1个月,更有一些品类会延长到18个月。
资料来源自网络
以上原因之外,一些汽车制造的基本材料(如铜、铁和铝)价格也大幅上涨,俄乌冲突的爆发又影响到了铑、钯等汽车所需金属的供应以及价格,在金属市场,以钯为例,3月以来现货钯金价格一度涨超5%,最高至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过65%。同时,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实施货币量化宽松*策,各个企业的物流、用工成本进一步提升,这都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上升。
宝马、奥迪谁会是下一个?
0款宝马i4eDrive40
无独有偶,涨价的并非只有奔驰一家,3月底,宝马全系车型在全球多个市场开始涨价。据外媒《BMWBLOG》报道,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彼得博士近日表示:德国以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宝马全系车型价格将有小幅上涨(约3%)。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全球原材料成本上涨,例如铑、钯、钢。彼得博士还表示,由于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宝马整体的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1亿美元。
对于德国市场,宝马按惯例会在每年春季发布新一年的价格表,而在今年年初公布的新价格基础上,宝马德国如今又继续上调了价格。例如,宝马3系的最新起售价为欧元,比年初公布的起售价高出0欧元(约人民币元)。涨幅更大的是宝马5系,其在德国市场最新起售价为欧元,比年初公布的起售价高出00欧元(约人民币1.5万元)。
宝马印度调价通知
亚洲市场,宝马印度于3月5日官方宣布价格上涨:自4月1日起,印度市场售卖的宝马全系车型价格上涨3.5%,而宝马印度官方表示涨价是为了调整材料和物流成本,以及受到了地缘局势和汇率波动的影响。
回看中国市场,目前宝马在中国并未进行全系价格调整。得益于中国新冠疫情的良好控制,其在国内生产秩序并未受到严重干扰。三天前,国产宝马X5以及纯电版3系正式发布,再次为宝马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过,各类原材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宝马还能“顶住”成本压力坚持多久是个未知数。
奥迪虽未官宣全系调价,但车型价格也一直在上涨
与奔驰和宝马不同,奥迪在国内市场虽然没有宣布全系涨价,但近两年以来,随着不同车型的改款换代,其价格也在“悄悄”调整,不会大张旗鼓引人注意,但价格上浮也成既定事实。这样的调整或许能够让部分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一些。
今年月,奥迪已经在澳大利亚宣布将对0年全系车型进行涨价调整,幅度从美元(约合人民币元)到7美元(约合人民币4.8万元)不等。
车企涨价,问过消费者吗?
消费者最终为“成本”买单
受到原材料上涨的影响,汽车产品因此而涨价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一部分费用最终都会平摊到消费者的身上。对于售价在百万级别以上的车型来说,消费者对其价格调整并不敏感,但对于售价在10-30万元区间的车型来讲,1%-4%的价格波动就足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
我们也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国内某品牌车型的生产成本已经上涨了约40%,卖一台亏一台,压力非常大。这不仅是单一品牌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共担的风险。在跑马圈地迅速增长阶段,车企要考虑如何快速占领市场,甚至不惜亏本赚吆喝。然而在当下,如何有效化解成本风险是各家车企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梳理调整车型配置、优化售后服务,向消费者展现出更多的诚意,才能让未来即将到来的“涨价潮”实现软着陆。当然,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只有产品力真正被消费者认可了,涨价底气才能更足。但在当前宏观形势下,有多少比例的消费者能够为涨价买单,恐怕很多车企心中都没有底。
未来仍将持续“震荡”
进入到0年第二季度,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涨价已经成了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且短期内局势扭转可能性非常小,未来甚至不排除继续涨价的可能。
资料来源网络
好消息是,今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开始生效,据了解,RCEP成员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来源地,中国对日本降税清单中涉及常见汽车零部件相关8位税号多个,包括塑料、橡胶制零件、金属制品、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底盘以及其他零部件等。长期来看,伴随着零部件协定税率的降低,可给中国汽车整车生产行业带来明显红利。
面对当下艰难复杂的局势,对于企业而言,做好产业链优化、确保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尤为重要,同时技术升级创新也将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全产业链价格上涨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终端消费者来买单。如果对当前价格“无法接受”,那就只能等全球经济复苏,供应稳定,汽车降价;亦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价格更低的“替代车型”了。
文:懂车帝原创付博带你看个好东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